•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旧版链接
28365-365
首 页政务公开文广资讯政策法规党风廉政与时俱进上党文化专题栏目便民服务
  • 上党文化
  • 文化产业艺苑剧坛历史文化旅游景点风土人情
  •  
    • 我国出台公共图书馆法促进全民阅读2017-11-07
    • 28365-365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先...2017-11-01
    • 长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刘琳参加...2017-10-26
    • 关于做好农家书屋配备党的十九大文件...2017-10-20
  • 当前位置: 上党文化 文化产业
  • 擦亮“非遗”名片 叫响“长治”品牌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17-6-13 【正文字号: 大 中 小 】

         近日,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襄垣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惊艳亮相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确定为文化创意全省试点单位;我市又有25个项目上榜山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提升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市在致力于“非遗”保护中更加注重传承和创新,让“非遗”成为激活传统和繁荣文化的重要索引,讲述美丽的长治故事。
         我市文脉绵长,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如珍珠一般难以胜数的“非遗”项目:上党堆锦、布艺黎侯虎、铜乐器制作、潞安大鼓……如何挖掘“非遗”价值?如何将“非遗”的脉络与现代社会相接续?
         对传承人及其技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设立“非遗”机构,将“非遗”保存、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为加强“非遗”传承工作,我市强化“非遗”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先后出版《精神的盛宴——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面观》《上党赛社与乐户文化》《天下第一虎——黎侯虎》等一系列图书、光盘、曲艺专辑,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通过各项工程的实施和宣传,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明显提高。一大批“非遗”文化产品和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19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非遗”项目104个,省级“非遗”传承人74名,省级“非遗”专题博物馆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传习所1个;市级“非遗”项目23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4名,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2个。
          传承关键在创新,在于品牌的打造。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种展演、展示、展览,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长治县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我市在全国赢得较高的知名度;依托潞安鼓书、长子鼓书、襄垣鼓书等曲艺品牌,我市成功申报了第一个“中国曲艺名城”;依托潞安鼓书、上党八音会和长子鼓书等“非遗”品牌,长治县、长子县、黎城县成功申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传统习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史俊长告诉记者:“我市‘非遗’所承载的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显示着长治这块土地上人民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因此,“非遗”的传承保护,不单纯是面向过去的挖掘、整理、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积极文化建构。”
          长治,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通过发挥“非遗”精彩绝伦的技艺,发扬其厚重隽永的内涵,以特色的方式讲述着长治的美丽故事,探寻着长治文化的入口与出口,也为世人了解长治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 返回 】

  •  
  • 主办单位:山西省28365-365         晋ICP备08101850号
    办公地址:长治市紫金东街47号     网址:www.beipobao.com